关于"黑话",我想说几句
上周,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讨论,关于互联网公司的“黑话”。
有同学提到,公司里充满了各种“黑话”。从“对齐颗粒度”、“拉通盘活”,到技术圈的“句柄没释放”、“数据有脏东西”。
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,老员工觉得这些词很高效,沟通起来“秒懂”。但新员工常常一头雾水,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,需要花很多时间去“破译”。这导致了一种对立:老人爱用,新人抵制。
今天,我想就这个话题,谈谈我的一些看法。
“黑话”的本质是什么?
首先,我们不必把“黑话”看作洪水猛兽。它的本质,是一种**“内部语言”(Internal Language)**。
任何一个专业化的群体,为了提高沟通效率,都会演化出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。这套体系的特点是:用最短的词,指代最复杂的、群体内部众所周知的一系列概念。
比如,医生说“开个 CT”,他背后省略了大量的信息:什么是 CT、它的原理、操作流程、以及这个检查对于诊断的意义。他和护士之间,不需要解释这些,因为这是他们的“共识”。
互联网行业的“黑话”也是如此。
当一个程序员说“句柄没释放”,他其实在说:“程序向操作系统申请了一个资源(比如一个文件或者一个窗口),使用完毕后,没有按照规定归还。这可能会导致资源泄露,最终让整个系统变慢甚至崩溃。”
你看,一句话背后,是 целый (tseliy) 的技术背景。对于懂的人来说,“句柄没释放”五个字,信息量巨大,而且极其精准。
从这个角度看,“黑话”是专业化的必然产物,它的首要目的是“效率”。
为什么“黑话”会引起反感?
既然是为了效率,为什么又会招人讨厌呢?
我想,问题不在于“黑话”本身,而在于它的使用场景和滥用。
当“黑话”超出了它应有的范围,就会产生沟通障碍。一个产品经理对一个刚入行的设计师说:“我们这个版本的目标,是要打通用户心智,形成品牌护城河,最终实现生态闭环。”
请问,设计师应该如何具体地设计一个按钮的颜色?
这里的每一个“黑话”,都模糊不清,缺乏可操作的细节。它们没有提高效率,反而增加了巨大的沟通成本。新人需要去猜,去问,甚至去网上搜索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。
更糟糕的是,一些“黑话”已经完全脱离了它最初的含义,变成了毫无信息量的“办公室废话”。比如,“咱们来碰一下”、“赋能”、“抓手”等等。
当这些词汇被滥用时,它们就不再是高效的工具,而是一种**“身份的标签”**。使用它们,似乎在表明“我是圈内人”、“我很专业”。这种现象,会让坦诚的交流变得复杂,甚至让人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。
这才是“黑话”引起反感的根本原因。它从一个效率工具,异化成了一个沟通壁垒和身份表演。
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使用“黑话”?
那么,我们应该完全抵制“黑话”吗?我觉得也不必。
我想提出几点建议。
1. 区分“行话”与“废话”。
我们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。一个词,如果能用更简单、更清晰的中文说出来,并且信息量没有损失,那它很可能就是“废话”。
比如,“赋能”这个词,90%的情况下,可以用“帮助”、“提供支持”、“让他可以……”来代替。
但是,像“句柄”、“API”、“数据库索引”这类技术词汇,它们是高度浓缩的专业概念,很难用日常语言简单替换。这些就是有价值的“行话”。
保留有价值的行话,摒弃无意义的废话。
2. 对新人友好。
团队的生命力,在于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。创造一个让新人能够快速融入的环境,是每个老员工的责任。
当我们在沟通中,特别是对新同事使用了一些“行话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我这样说,清楚吗?”或者简单地解释一下。比如,“这里的句柄没释放,意思就是有个资源用完没还,可能会出问题。”
多花十秒钟,沟通的桥梁就建立起来了。这比让新人自己去猜半个小时,效率要高得多。
3. 写作和文档,尽量说“人话”。
我一直认为,写作的目的,是为了让别人看懂。公司的文档、邮件、博客,更是如此。
这些书面材料的读者,可能是未来的新同事,也可能是其他部门的协作者。我们无法假设他们都拥有相同的背景知识。
因此,在书写时,要有意识地使用平实、清晰的语言。如果必须使用专业术语,最好能附上简单的解释或者链接。
一个公司的技术实力,不体现在它的“黑话”有多难懂,而体现在它的文档有多清晰。
我的看法
总的来说,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工具,评判它好坏的唯一标准,就是沟通效率。
那些真正能提高效率、精准传达复杂概念的“行话”,是专业性的体现,值得我们学习和使用。
而那些被滥用的、模棱两可的、用来包装和表演的“黑话”,我们应该警惕和摒弃。它不仅会腐蚀我们的语言,更会毒化团队的沟通氛围。
说到底,我们追求的,不是满口的术语,而是一种坦诚、清晰、高效的沟通文化。
希望今天的分享,对你有所启发。
(完)